11月14日,学院党支部到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山东省工委旧址(刘仲莹故居)开展现场教学,我很荣幸能参与到此次教学活动中。在这些地方,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看到了众多的文物,听到了动人的故事,一天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第一站我们来到莱芜战役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莱芜战役纪念馆由革命烈士纪念碑、展览馆和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构成,成“品”字布局。纪念馆院内,陈毅元帅的雕像巍峨耸立,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于纪念馆中轴线上,庄严肃穆的纪念馆更增添了几分庄重的气氛。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依次参观了莱芜战役纪念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于1947年1月制定了狂妄的“鲁南计划”,企图与华东野战军决战临沂。此时,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全部集中在临沂附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创造性的执行毛主席的作战方针,主动放弃临沂,北上莱芜。从“放弃临沂——华野主力挥师北上”到华野作战、坚决果断的“青石关伏击战”、“锦阳关阻击战”、“吐丝口攻坚战”,华野首长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最终获得战役胜利。展馆内大量的文物和照片资料,我仔细观看实物资料,认真聆听烈士感人事迹,不时驻足在一幕幕战争模拟场景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全景画馆,整个画馆采用油画的表现力,加上透视和局部的夸张,造成视觉上的逼真,生动形象的再现了莱芜战役城北围歼战的宏大战斗场面,周围响起隆隆的炮弹爆炸声、飞机从天空中呼啸而过的声音、急促的马蹄声……凡所应有,应有尽有。激烈的莱芜战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就处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里,为革命英烈敢于牺牲的爱国之情所感动,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深刻体会到今天的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更深刻领悟到著名的莱芜战役精神:爱党爱军、依靠人民、机智顽强、敢打必胜。
侵略是侵略者的坟墓,反抗是反抗者的丰碑。硝烟虽已散去,历史却依然清晰。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历史教训;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建设和谐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站我们来到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的前身是709印刷厂,当年该厂曾承担了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第一年山东考卷的印刷任务。走进“山东小三线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影像……进入大家的视线。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先后参观了“翻开记忆、风雨如磐、战略后方、家国情怀、岁月如歌”等展厅,展现了在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听党召唤、对党忠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数建设者舍小家,顾大家,从城市搬到山窝山洞里,为了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扎根于山峦之间,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赤子精神、天当罗帐地当床的拓荒精神和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看到了当年战备战荒年代时工人师傅们工作场景,感受他们那种凝心聚力,为国出力的精神。
当年的机床,已锈迹斑斑;凯歌牌的电视机诉说着过去的岁月轮回;磁石电话机里传回来胜利的消息;火热的钢炉旁,钢铁人用生命练就一炉好钢;军工厂里,一项项记录在打破,战场上,一发发炮弹打的更远,打的更准,打的更狠。岁月一晃而过,年轻一代们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里,只有高耸入云的杉树在注视着他们,回忆着曾经的岁月如歌,回忆着过去的峥嵘岁月,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三线精神,砥砺奋进前行!
最后我们来到山东省工委旧址,也是刘仲莹故居。“壮士重出初心,青山铸英魂。”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在这里举行夹谷会盟;1935年冬,山东省工委在这里成立。一条曲折的石板路,沿着指示牌前行,一座典型的清末时期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走进这座小石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仲莹、赵健民、黄仲华三人伏案研究工作的雕像,桌后摆放着刘仲莹及家人的画像,墙壁上以展板形式描述了刘仲莹革命的一生。刘仲莹年少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为公,在风雨如磐的黑夜执着地追寻光明。讲解员动人的解说让我们身临其境,似乎能看到几十年前刘仲莹为革命奔走壮志未酬的画面:退学投身革命,发展党组织、任莱芜第一任县委书记,变卖家产、外出找党,山东省工委诞生。让我了解了山东省委及莱芜县委曲折的发展历程和刘仲莹同志的英雄事迹。
这次现场教学尽管只有短短一天,却让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净化了思想,洗涤了灵魂。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一定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战斗精神和爱国热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用理论武装我们的思想,用行动体现我们的价值,不断强化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