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学校组织了第一次党建活动。昨日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莱芜,分别参观了莱芜战役纪念馆,小三线纪念馆,刘仲莹故居这三个红色基地,在这里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比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接受红色革命的教育,内心感概万千。
作为一名山东人,从小就对莱芜战役有所耳闻,莱芜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于1947年2月在山东解放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这次战役历时63个小时,仅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就俘虏了4万多敌人,加上被我击毙、击伤的部分,共歼敌6万人左右;解放了13座县城,打破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计划,而且使渤海、鲁中、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稳定了山东解放区大局,为夺取全国解放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天站在纪念馆,听着讲解员讲解着一个又一个的革命故事,想象着革命战士为了中国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我深深的被震撼到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幸福,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同时我也意识到,身为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向先烈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小三线纪念馆纪念的是1964年-1980年我国山东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为主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成千上万建设者如潮水般涌进泰沂地区,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会战,春天顶着风沙走,夏天围着烈日转,秋天旧皮换新肉,冬天霜剑刺容面,为了赢得大会战,高粱窝头比蜜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尽快建好三线,让毛主席放心。这样一个又一个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他们风餐露宿,肩挑背扛,将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三线建设,三线绝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那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是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是我们现在所有安稳和平幸福的基础。
沿着鹁鸽楼村内一条狭窄幽长的胡同来到刘仲莹故居,站在故居前,我内心感到了一份沉重,脑海中浮现出了几十年前刘仲莹为革命奔走壮志未酬的画面。壮士重初心,青山铸英魂。20世纪二十年代,以刘仲莹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从这里走向时代舞台,在风雨如磐的黑夜执着地追寻光明,1932年秋,中共莱芜在这里孕育,1935年冬,山东省工委在这里成立,在山东党组织历史转折额重要时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不可辱,金瓯缺定补”,这是刘仲莹听到平型关大捷时写下的诗句,然而彼时,英雄壮志未酬却已离世,刘仲莹短暂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是莱芜大地革命的播火者,是山东传播革命烽火的先驱,他一生呕心沥血,为革命鞠躬尽瘁,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
前辈们在斗争中那种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为挽救革命,为民族解放,甘用热血和生命探索革命道路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同时也在激励着我。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思考长存,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哪怕是再小的再不起眼的事,往自己可以保持端正的态度,认真做到最好。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让我们的民族更有希望,国家更有前途。